高校怎样踩实暑期实践的“步伐”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9-04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赵正文

    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30多年来,遵循“受教育,长才干,作贡献”的原则,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,取得了显著的成绩,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。

    但我们也不可否认,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一些“功利化”“形式主义”等问题。新形势下,要解决这些问题,要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更“实”,笔者认为需从三个方面入手。

    一是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。社会实践之所以会“变味”,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,带着功利性、短期性的想法参与实践,使得一些大学生渐渐忘记了社会实践的真正含义。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来说,首先要破除社会实践“无用论”“实惠论”的观念。高校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,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,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,从而获得大量直观而感性的认识、书本上没有的知识,增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    二是要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。以前,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为科技、文化、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。在如今的互联网+时代,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,思想活动的独立性、选择性、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,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。在此背景下,高校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,在开展各种传统的实践活动的同时,遵循“因事而化、因时而进、因势而新”的理念,根据不同专业、不同年级、不同生源的学生的实际情况,拓宽实践活动的领域,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,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,增强社会实践的生机活力。

    三是要着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色优势。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,不少高校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,主题无非就是就业实习、社会调查、公益服务等“老三套”,年年如此,缺乏深度,缺乏创新,缺乏特色,根本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。要满足不同层次、不同个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需要,高校就必须要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,高校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,根据学校办学特色来选择社会实践的方向,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特色来选择社会实践方式。要有效依托“地方特色”“学校特色”和“专业特色”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色,杜绝千篇一律、千校一面。如此,不仅能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,也能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、专业优势,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,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,强化实践育人效果。

    (作者赵正文,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)